通信业是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通信业具有技术起点高、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等特点,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通信业未来五年发展、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引导市场主体行为、配置政府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通信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的理念,积极开展3G网络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SCDMA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通信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监管,行业继续保持了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一)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1.“十一五”规划目标超额完成。2010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0303亿元,其中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规模达到9079亿元;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亿户,普及率为86.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达到4.57亿人,普及率为34.3%。继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后,互联网网民和宽带接入用户于2008年跃升全球首位。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收入所占比重达到42.9%。
2.网络基础设施竞争力总体跃升。覆盖全国、连接世界、技术先进、全球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基础电信企业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96.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88亿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1.6Tbps,拥有7条登陆海缆、20条陆缆。3G网络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建成基站62万个。专用通信网络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1.持续促进经济增长。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累计投资1.44万亿元,有效带动了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的服务作用明显。通信业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其中,3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2672亿元,带动GDP增长414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12万个。
2.新兴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创新不断出现,网络承载的新型服务业态规模发展,互联网服务和电子商务等成为“十一五”期间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领域。2010年,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市值排名进入全球前列;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4万亿元,2007年至2010年间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速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5.7倍。
3.全面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电信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用户权益保护日趋完善,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升,资费综合价格水平累计下降41.9%。“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以及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延伸,有力推动了电子政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从68.5千克标准煤/万元降低到51.4千克标准煤/万元,累计降低24.9%。通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促进全社会能源消耗大幅降低,通信业带给全社会的能源节约量是其自身能源消耗量的5倍以上。自2008年起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累计节约投资超过200亿元,节约土地超过4200亩,节约钢材超过78万吨。
(三)技术业务创新全面展开
1.网络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全球最大IP软交换网,形成多路由冗余和多环网保护的高速、高可靠国家骨干传输网,接入网络光纤化稳步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3G网络实现规模商用。
2.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务、新形态不断涌现,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微博(http://weibo.com)客、团购等互联网新应用初具规模。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网民达到3.03亿人,手机即时通信、手机新闻和手机搜索使用率分别达到67.7%、59.9%和56.6%。
3.TD-SCDMA产业化取得新进展。TD-SCDMA成功实现规模商用,用户规模达到2070万户,业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TD-LTE增强型技术成为4G国际候选标准。
(四)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1.全业务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电信企业完成新一轮重组,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600050,股吧)获得3G牌照,初步形成了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和两万余家增值电信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
2.适应新形势的行业监管效果逐步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完成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产业融合创新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加大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互联互通、市场和服务、通信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探索并逐步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五)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1.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和重大活动保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中确保了重要通信的畅通,为抢险和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国庆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2.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法规标准制订工作深入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安全监管、网络安全防护、应急管理和行业自律等工作持续有效推进,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明显改善,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通信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良好。健全完善了通信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强化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安全生产保障设施和教育培训投入不断加大。
在我国通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显。一是通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服务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通信业发展结构性矛盾较突出,行业战略转型有待深化。三是通信服务的城乡差距明显,信息基础设施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引导新兴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政策缺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五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深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六是通信监管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强化,监管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