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创立以来,微博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迅速发展。随着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以及新浪微博2009年正式上线和很多网站纷纷推出微博,微博已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典型代表。随着“微博热”的兴起,微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一、对“微博热”的思考

  微博(Micro 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不多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媒介形式”[1]。用户可以进行信息更新,并实现与他人的即时信息分享。

  2010年中国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了微博。当前,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比2010年提高1.9%。可见,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速度明显减缓。同时,《报告》还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微博用户暴涨的过程中,手机微博作出了特殊贡献,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2011年6月底的34%。[2]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微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呢?“微博热”又会导致什么样的传播新景象?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微博的特性。

  二、微博的媒介特性

  从微博到博客,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类似之处,比如在媒介形态上,它们都依赖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都可以发布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片、影音剪辑等,但是微博传播形态的独特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强烈的自媒体属性

  微博的形式简单、内容简短,使参入和切入更方便且实时,人人都可以主动选择发布、接受和传递信息。自媒体的属性使得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传播速度传播出最新信息,因而信息极具时效性。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一种情绪出现之后,立刻就能出现在微博上,从而总是优先被民众所阅听。140字的字数要求,使微博内容不管是从写作上还是从阅读上对传授双方都更为便利,传者既可简洁明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受众也无须在阅听或反馈时占用太多的时间,这更契合当下快餐式文化需求及生活的快节奏要求。

  (二)言说空间的自由性及发表空间的巨大优势

  在微博上发布言论,除了有字数限制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限制条件。微博言论一般没有事前审查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存在把关人,也没有题材限制,是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另外,传统媒体具有稀缺资源的属性,发表空间受到版面、频率或频道的制约。但微博却可以容纳海量信息,可以为数量众多的微博用户提供广阔的发表空间。微博简单的记录方式也降低了对用户文字功底的要求,让普通民众与知识精英拥有同等的发言权,使每位公民有话便可说,满足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诉求。

  (三)“用户——粉丝”的互动模式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即“我说你听”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2003年非典暴发前期,某些主流传媒报道欠妥,造成非典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如今,随着微博的崛起,传统的线性传播格局被打破。在微博的“用户——粉丝”双向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关系是对等的,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关注等方式迅速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从而连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果用户对某一信息关注和认可,该信息就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如果用户认为某一信息没有意义,该信息就会很快消沉。因此,微博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关注、转发或回复功能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

  (四)微博的个性化及用户的主体性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提出“媒介进化论”,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即后生媒介对先前媒介有补偿作用。媒介补偿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不断贴近人性的过程。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后生媒介,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个体需求。微博可由用户自己定制使用,这种个性化特征体现了微博对用户“个性化”的观照和“主体性”的尊重。

  (五)微博用户的广泛性

  说现在是“全民微博”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明星、企业老总、人大代表、学生还是草根百姓都有微博,微博已经跟QQ、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一样,成为个人名片上的通讯方式。如前所述,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就比2010年底增加了两倍,无怪乎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曾说:“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这么众多的新闻记者。”[3]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那么微博的用户更多地具有“多”“杂”“散”的特征,而“匿”的特点稍微弱化一些。

  总之,微博具有短小纤细的身材、一呼百应的架势和光速传播的效率。140字,敲出的不仅仅是博主的心声,传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更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种时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

 

  三、微博用户分析

  微博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博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情况,以下根据群邑中国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关微博用户调查的数据,对用户类别和用户心理需求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用户群体类别分析

  主要用户群体分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使用全球领先的在线调查公司SSI的在线样本库,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深度访谈+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六城市900名15~55岁微博用户进行了量化调研。调查显示,年轻、高学历的职业群体是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年龄集中在男性(63.8%),25~34岁(56.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74%),遍及公司职员到中层管理者(67%)。也就是说,微博的重度用户侧重为职场中高层管理者和高收入群体,即都市职场人士和社会中坚力量,但收入水平对于是否使用微博没有明显差异。微博同时吸引了大量的70后、80后,这些群体是当前城市的主流群体,这些人也乐于表达自己。不同的代际之间有一定的动机差异,70后在微博上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对微博的话题参与和活跃度较高,90后基本是娱乐。

  此次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微博的积极用户所占比例是37.7%(即积极分子+创造者的比例),其他大部分用户主要是跟进和关注微博消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