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江苏总体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叠加、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已成为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依据《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是全省28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省政府发布的第一个信息化规划。

  编制过程

  省委、省政府对制定《信息化规划》高度重视。省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省政府在部署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首次将《信息化规划》作为省重点专项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作了高度概括和全面阐述,为《信息化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信息化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集中省相关部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和研究机构的多方智慧形成的。在《规划》研究起草阶段,规划编制组根据省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组织开展了信息化若干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的前期研究,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江苏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并就“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工程、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在《信息化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征求国家有关部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衔接国家和省级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密切跟踪部分兄弟省市信息化规划编制进程并开展比较研究,努力使编制过程成为集聚众智、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主要特点

  《信息化规划》全面分析了我省信息化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围绕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时期发展新要求,力求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着力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深度融合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持续走向深入。二是宏观指导和微观建设的关系。充分考虑信息化“面”与“点”的衔接,坚持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兼顾,努力增强《信息化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承前启后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在保持信息化长期发展成果和优势的同时,努力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农业现代化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等发展新需要,丰富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四是技术应用与产业支撑的关系。努力发挥江苏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重大应用,实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良性互动。

  主要内容

  《信息化规划》由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和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保障机制和推进措施四部分组成。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由“十一五”时期的成绩和问题、“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两部分组成。“"十一五"时期的成绩和问题”从“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重要手段”、“网络媒体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地方信息化发展各具特色”八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成就。“"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从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江苏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概括而言,以创新、融合、转型为特征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战略部署的重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已成为江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重大选择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重要基础支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透明、高效、便捷、均等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需要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