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网络传播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宽松的舆论空间和氛围;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网络问政、网络娱乐等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的开放、包容为网络传播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环境,网民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意见,反过来看,网络的开放性、自由表达的特性又有助于清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现象,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网络传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开启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2010年,温家宝再次登录网络论坛,并与网民“勾指相约明年再来”;2010年9月8日,人民网子网页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栏目”。在“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开通前6天,网民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留言就超过3万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留言也有约2万条。网络已经成了政府部门与群众沟通的良好渠道,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这正是党和国家公开问政于民产生的鼓励和推动作用的结果。

  二、网络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问政,推动了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

  网络问政,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和依靠网络,问政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行使其管理职能,实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1]。目前,网络在我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我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广大公民通过网络主动参与到政治民主化进程当中,参政议政,充分享有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网络监督对保障社会民主有重要意义。根据2009年年初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一项调查结果,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结果表明,数量庞大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影响着政府的决策,也不断地推进中国政治的民主进程。

  (二)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就是现代社会监督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即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政策中违法、违规和违纪现象进行曝光、批判和谴责,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共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的偏差行为进行警告和威慑,促使其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网络在其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早在2009年3、4月份,郑州电视台对该事件就有过报道,如“这个证明真难开!”和“被隐瞒的尘肺病”等,但这些报道没激起任何浪花。6月底,张海超实施开胸手术后,申子仲和《郑州晚报》记者熊堰秋再次进行报道,结果,熊堰秋的稿子被毙,申子仲的稿件在7月10日见报,之后被网络转载,引发网友关注,在网上形成强烈反响,引起了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关注,他批示“郑州市领导调查此事”。此后,在网友的舆论压力下,通过政府部门的介入,张海超得到了赔偿,一批相关责任人被免职,责任公司也被立案查处。可见,相比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的环境更为自由,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三)网络传播超越时空,传承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特点打破了时空限制,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为爱心的传递、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更好的平台。2011年6月,关于山西汾阳“面具娃娃”湘湘的各种帖子遍布各大论坛和门户网站,新华社“中国网事”播发《百万网友总动员:拯救我们的面具娃娃》后,引起极大关注,数百万网友点击、许多网友留言,呼吁拯救“面具娃娃”。社会各界先后为“面具娃娃”湘湘捐款达50余万元,帮他恢复容貌。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便捷、快速、“无障碍”的网络传播,在传递社会温暖、关注弱者等问题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