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管理领域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研究话题,因为它不仅迎合了政府改革的迫切需要,也为政府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管理难题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成为引领各国社会变革的热点和焦点,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文献日渐丰富,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研究重点从以技术为核心转移到以管理为核心。研究的核心内容也从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政府部门间的电子政务,转移到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

  一、国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研究现状

  国外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研究与其电子政务的实践密不可分,根据其研究重心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偏重于政府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二阶段偏重于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末期。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产生之前,发达国家的政府已经在积极寻求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强内部沟通,但是其核心是关注内部的自我管理。Umpleby(1977)回顾了当时的研究文献,认为新的通讯技术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年对政府的民主形式产巨大的改变。Simon(1976)则认为技术在政府中被认为是外围设备,它不具备核心管理功能,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工具。80年代个人计算机在公共管理部分的普及,打开了信息技术在政府中运用的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技术管理被分散到政府的很多部门,技术因素被集成到政府的核心功能中。Gunnar Karlstrm(1986)认为瑞典公共管理部门的高效率很大程度来源于信息技术,并分析描述了当地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BK Brussaard(1988)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已在不同领域得到了运用,其理论同样在不同国家的各级政府将得到广泛应用,他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使用的分类模型,并评价了该分类系统在荷兰的具体实践。他认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因此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新的信息技术将影响公共管理部门之间的、以及部门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在这一阶段,有关电子政务的研究从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部门使用的效果研究,逐渐转为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部门具体应用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成熟为一个成本低廉和界面友好的平台,政府官员可以利用因特网直接和公民沟通,并进行大量的信息传递。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工作核心的转移,通过互联网获取商品、服务和信息方面的灵活性,在一定背景下激发了公民对顾客服务的期望。技术进步和经济变化的结果促使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有了进一步的动力来把信息技术使用的核心从内部管理转到跟公众的外部联系上,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步形成,并一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同时电子政务的实践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国家绩效评估报告中建议电子政务“将允许公民通过有效回应顾客的程序来更广泛和更及时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改变了联邦政府和它所服务的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之所以不被称为电子政务,而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应用被称为电子政务,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电子政务应用将会极大地影响政务工作的模式,创造前所未有的政府工作形态,为现代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重组提供了机会。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建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务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获得的服务,为民众提供更多获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途径。1998年美国通过了政府文书缩减法(Government Paperwork Elimination Act),促使政府实现服务电子化。在2000年宣布建造全球最大的电子政务网站“FirstGov”,旨在建立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一站到底”的政府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