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亦称“网络日志”,是普通民众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心情和想法的一种传播工具。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由博客演变而来的网络新媒体,其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使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移动通讯设备等随时随地发送每条为140字以内的即时短信息。微博,是表达自己、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最快、最便捷、最有影响力的网络传播平台。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新的信息传播革命正在发生。

  一、政府微博及其特性

  政府微博,是由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并受到身份认证的微博,与其它微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一)使用主体

  微博注册用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相对于企业、明星、学者以及众多普通网民,政府是非常特殊的微博使用主体,公共形象严肃、权威。政府微博,无论是个人微博还是集体微博,都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代表着政府形象。政府或官员以什么态度对待微博,在微博上发表什么内容,以怎样心态和语气发表内容,都会受到关注,并对当下的社会心理发生影响。因此政府微博的使用要更加谨慎。

  (二)定位

  政府微博定位于政府的基本职能,正逐步成为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与公众互动交流、展示地方或部门特色的重要新媒体平台。

  (三)运营主体

  政府微博是第一个不是建立、运行在政府内部的管理及运维环境中的政府应用,而是与其它所有微博账户一样,都是注册并开通在新浪、搜狐、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运营维护的平台之上。这与以往政府内网、政府网站等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是官方或政府所属专业技术团队有着本质区别。

  (四)覆盖群体

  一般而言,企业微博、名人微博,有着相对固定的粉丝圈和听众,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话题或关注点而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交人际圈。而政府微博的覆盖群体和政府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存在着一定利益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与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二、政府微博的实践作用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自此,一年半多,在惩治腐败、城市建设、救助流浪儿童等许多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上,中国网民都通过微博参与其中。微博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新阵地,成为一种时尚而高效的官民互动新平台。

  (一)政府形象宣传的新媒体

  微博具有“自媒体”属性,是信息发布的最好平台。政府微博以信息发布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实效性、互动性的特点,优势凸显,成为政府自我宣传的新媒体选择。政府机构通过在微博上主动地发布行政领域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提示,或是对相关机构的职能、联系方式和办事流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工作事务等予以公布,一方面使得政情公开,更方便更透明地服务于群众,另一方面也对自身进行了很好地宣传,展示了政府以及部门开放务实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利器

  大量事实证明,突发事件过程中常常会有谣言产生,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带来巨大舆论压力。微博作为今天舆论传播的中心,是谣言产生的主要来源,更是政府辟谣的有力武器。面对裂变传播的谣言,政府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让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为解决问题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例如“抢盐风波”等多次事件,都让人们深深地体会了微博在辟谣方面的巨大威力。

  (三)汇集民声表达民意的新平台

  微博有着庞大的应用群体,是一个聚众的场所,是民声汇聚之地。微博更方便地实现了民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使普通公众也能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国是。政府也通过微博平台对社会新事物保持敏感;方便地进行舆情收集、汇聚和民意征集,得到有效参考;能及时关注到群众、媒体及“意见领袖”等的言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疏导民怨,避免矛盾的积累和扩大升级。

  (四)畅通交流沟通的新渠道

  政府微博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型工具,构建了一个实时、双向、通畅的信息网络,将政府与普通百姓拉在了同一发言平台上,真正实现了“微距离”的对话沟通。群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地反映问题,表达自己的诉求、意见和建议;政府也通过微博,及时回应与群众切实利益有关的大小问题,安抚情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政府微博,使下情及时上达,对话随时可行,实现了政府或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一种最为直接、最为充分的交流沟通,加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五)开辟群众监督的新通道

  一方面,微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开通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将要接受更多群众的全方位监督。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将是一种新的触动。另一方面,微博更为公共监督提供了新途径。比如:今年3月15日,温州人袁立明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组织部反映温州某村有人贿选的情况,19分钟后就得到直接回复。第二天下午浙江省委组织部官方微博“之江先锋”就向袁立明答复处理结果:“目前已取消此人参选资格。现在纪委、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