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罹难,举国同哀。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经济高增长带来的自豪感和顺畅环境,反倒是很多重要的意识日渐淡漠。这惨烈而痛苦的一震,震醒了国人的良多意识。

  一是国家和国民的应急保护意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冰灾、地震灾难的两次大考验,每次大灾难都在提醒我们: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丝毫不可松懈。通信、电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应急保障平台建设,人员调度指挥、卫生疾控、医疗抢救、物资供应和救援、难民安置、心理咨询等应急响应平台建设,需要一个协调运作的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此复杂的工程,应该成为从国家层面主抓推进的系统工程、全民参与的战略工程。由于应急的实质,是在对有关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实施系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信息的采集、监测、预警和有效传递,在各种应急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都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意味着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

  二是政府开展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忧患意识。政府增强忧患意识,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在科学分析和决策的基础上,主动加强对民众的灾害知识普及和信息指南服务,显得尤为必要。与此同时,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有网友呼吁,希望建设部门能够对居民各种房屋建设的抗震设计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诸如此类的公众呼声,将是维护公共服务活力的基本源泉。

  三是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此次灾难发生之后,蕴藏在中国企业之中的社会责任感顷刻间全面爆发。中国IT企业更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出钱出物甚至出动人力支援灾区,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表现出令人尊敬的企业公民风范。中国IT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社会责任的功能,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经营当中,从而在世界面前树立中国企业诚信、负责的整体形象。

  四是人文关怀意识。连日来的举国致哀、网络公祭等活动,不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患难同胞的深刻同情和哀思,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血脉相连的友爱、关怀精神。不仅如此,中国网民还成为了心理咨询志愿者。灾区的人们经历了肉体、财产、感情的创伤,还在心理上普遍遭遇了创伤,他们还需要精神关怀,需要重建信心和安全感。网民们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等方式,与灾区的亲朋好友、同事同乡等保持交流,以缓解他们心头的紧张和焦虑。在余震不断、谣言袭扰的最艰难情况下,很多人甚至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在网上陪伴灾区的人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