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在上级主管部门、兴安盟委和行署的领导下,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兴安这条主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务信息的公开,推进了全盟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本文阐述了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兴安盟 目标任务 政策措施
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1947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诞生。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宽320公里。在国内处于东北经济区,东北与东南分别同黑龙江、吉林两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我区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有126公里的边境线,设有中国阿尔山——蒙古国松贝尔国际季节性开放口岸,总人口168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由蒙、汉、朝鲜、回等22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蒙古族人口占41%,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其中,科右中旗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兴安盟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28人。兴安盟现辖两市三旗一县,“两市”即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旗”为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一县”为突泉县。全盟共有39个苏木乡镇、21个工作部、18个办事处、11个街道办事处10个国营农牧场、848个嘎查村。
近年来,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在上级主管部门、兴安盟委和行署的领导下,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兴安这条主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务信息的公开,推进了全盟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1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近年来,兴安盟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决定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始终围绕全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建设“网上兴安”为目标,全面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1.1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以卫星和数字微波传输为辅,覆盖全盟的信息传输网络体系。
1.1.1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1985年全盟邮电局所96处,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2076公里,长话电路76路,电报电路24路,邮电业务量335.3万元,市内电话3249户,农村电话(到达户数)1097户,1996年6月30日,全盟BP机、900兆移动电话A区实现全国联网。2010年邮电通信业全年邮电业务收入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4亿元;电信业务收入7.35亿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0.65万户,比上年末下降43.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0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65万户。全盟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6.16%,降低0.2个百分点,固定电话用户连续六年呈负增长。年末全盟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7.97万户,比上年增加16.15万户,增长17.59%,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54.47%提高到64.53%,增加10.06个百分点。年末全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45万户,比上年增加0.32万户,增长5.13%。其中:互联网接入公众用户0.37万户,商务用户0.17万户。
1.1.2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
1996年全盟开通国际互联网业务,以分组交换专线和拨号161、162、163等方式接入,用于国内外用户电报、传真及电子信件的发送接受。1997年12月30日,乌兰浩特—阿尔山—伊尔施光缆SDH传输工程竣工。1998年10月,启动中国公众互联网(169网),采用光纤接入、DDN专线及X.25网拨号接入等方式向社会提供Internet服务,具有图像、文字、音乐、聊天、制作网页等服务功能。1999年1月,开通兴安盟第一家网站《兴安时空》,全盟上网用户3000多户。2000年,内蒙古东部区光缆2.5G传输扩容工程兴安盟境内设备安装完工,设备扩容调整完成163/169两网合一。2003年9月,开通“兴安影视城”,供用户点播电影349部。全盟宽带用户达2554户,其中ADSL用户2479户,包括网吧用户131户、单位用户379户、个人用户1969户。2010年末全盟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75万户,比上年增加17万户,增长10.76%;GSM基站数量达1088个,比上年增加197个,增长22.11%;GPRS无线数据接入网2.6万个,比上年增加1.65万个,增长1.75倍;WCDMA无线接入网基站数量140个,比上年增加73个,增长1.09倍;WCDMA、GSM共站址的基站数量30个,比上年增加9个,增长42.86%;国内中继光缆线路长度达2120公里,比上年增加252公里,增长13.49%;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达3754公里,比上年增加791公里,增长26.70%;固定业务网络本地电话业务电路(等效2M)1349条,比上年增加98条,增长7.83%;IP端口总数达8.8万个,比上年增加2.1万个,增长32.12%,其中IP网接入用户7.77万个;全盟通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1.3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七五”时期,电影放映单位184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中短波发射台5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8.69%,电视差转台82座,卫星地面站47座,微波站7个,微波干线273公里,电视混合覆盖率88.69%,年末全盟有旗县级以上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73%;有电视台7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42%;有线广播电视用户6.8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8.76万户。全年盟级报刊发行量达1.70万份,其中:蒙文版0.65万份。
1.2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电子政务体系逐步建成
我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始建于1999年底,起点高、起步早,为推进我盟信息化进程发挥了应有作用。兴安盟人民政府于2000年全面建设“三网一库”即:(1)兴安盟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OA)网;(2)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兴安盟委等领导机关和兴安盟行署所属各县(市)、各部门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3)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4)政府系统各单位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按照自治区电子政务三级“王”型网络建设要求,盟级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已搭建,以此为依托,电子政务应用逐步展开,2008年3月,对盟政务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并陆续建设完成了32个(80多个)子网站,形成了具有兴安盟特色的外网门户网站群,政务信息公开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建成了以盟行署综合政务门户网站为主站,以盟四大班子、80多个盟直部门、各旗县市门户网站为子站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建成了盟四大班子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四大班子到各旗县市和盟直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无纸化奠定了基础。
1.3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工作机构逐步建立,经费部分得到保障
为适应新时期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需要,于2002年重新组建了兴安盟信息化领导小组,调整信息产业化办公室,2005年成立了兴安盟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各旗县市政府领导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部分旗县市建立了信息化(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设立了专职的电子政务工作机构,配置了技术和应用管理人员,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和维护经费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1.4社会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
到2010年底,全盟中小学已有计算机6500台,计算机教室164个,多媒体教室204个,教育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27座,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全部以宽待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网上共享。此外,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智能社区等社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起步。2010年末全盟有盟旗两级图书馆7个,藏书量达25万册。博物馆4个,群艺馆(文化馆)7个,文物管理站(所)7个。盟级专业艺术团体1个,乌兰牧骑5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42个,村嘎查草原书屋400家。全盟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自治区级17项,盟级126项。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次),盟级134人(次)。全年专业艺术团体送文化送戏下乡337场(次)。
1.5电子政务应用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
几年来,兴安盟党校、行政学院,每年在各种长短班次里都安排计算机使用和网络知识培训,年均轮训在300人(次)左右。2004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厅、信息办又联合发文对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做出要求,兴安盟组织人事部门已按要求制定出到2005年底前对全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轮训的规划。2007年和2008年按照自治区《内蒙古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兴安盟党校共举办16期盟直机关公务人员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班,共培训500多人次。2009年到2011年三年盟党校共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000人左右,培训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初步形成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的机关公务员和技术人员队伍,保障了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开展,为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