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0.8%的受访者有通过政府网站反映情况的经历。选择网络信访的首要因素“便捷”,其次是“可匿名”。然而,对信访答复满意度却普遍较低,“很不满意”占70.5%,主要原因是“只有官话套话,没解决问题”、“没有答复或答复时间太长”。(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职能
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上信访”,不仅可降低信访成本,拓宽信访渠道,也有益于提高办案效率。如果职能机构善于利用这一民情资源,将网络信访打造成诚信权威的平台。无论是及时化解群众怨怼,还是有效地打黑除恶,反腐倡廉,都将大有裨益。
然而,一些网络信访主政者却只有哗众取宠之心,缺乏实事求是之意。比如,有的回复公文化官腔化模式化,导致信访功能诚信度大为降低某县市民给“县长信箱”写信反映空气污染问题,却回复“谢谢你对交通事业的关心”;有的回复内容竟然没有代替模板中的“×××”,工作程序化、公文化严重;有的只有“已办结”3个字,至于办理过程、结果以及效果却无从得知。更有网友反映“豆腐渣工程”,回复称“豆腐渣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之类,在雷倒众网友的同时引得一片骂声。
当然,凡需要投诉举报的多是些棘手的事情。有些需通过多方协调才能解决;有一些则属于拆迁之类敏感问题,也令接访者着实为难,万一处理或答复得不好,就可能丢掉“乌纱帽”,得不偿失。结果,就对一些“不好说”、“说不好”的问题,采取“以静制动”、“保持沉默”的“冷处理”。
但根本在于,当下的网络信访尚无健全刚性的法规制度,尤其缺乏首问负责制、限期回复、限期办结以及责任追究制等硬性约束。只有对网络接访处置实施公开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网络信访案件办理的工作原则、流程、规范,且实现阳光化操作,才能不断树立网络信访的公信和权威。否则,就可能毁了网络信访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