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随着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权威、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要求实现全国多尺度、多类型地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在线服务。
国家测绘局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这是国家测绘系统及时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着力形成一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随着国家级主节点天地图网站的正式开通,全国各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如火如荼,辽宁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随之开展。
本文将对辽宁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总体架构、建设内容、平台实现的总体技术路线以及平台示范性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进行介绍。
2 平台总体设计
2.1建设模式
目前,基于服务的空间信息共享有多种建设模式,包括集中式、分布式、数据打包服务和多级互联互通等。
辽宁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总体上遵循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规范、架构设计及数据处理、发布流程,采用多级互联互通的模式建设,即纵向上与国家级主节点天地图和省内14个地市信息基地实现多级分布,共享空间信息服务;横向上与土地、交通、林业、水利、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多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地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如图1所示。
2.2总体架构
平台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基础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标准体系,其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1)基础支撑层: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集群、存储备份、安全保密系统、计算机机房改造等硬环境和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软环境。
(2)数据层:主要是平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构建、管理和更新。
(3)服务层:以多样化的GIS服务为基础,提供集服务发布、服务管理、服务调用为一体的服务管理系统,完整的安全管理和运行保障机制;提供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换的门户;并提供根据多数用户对基础地理信息应用的共性需求而设计的系列标准服务接口。
(4)应用层:主要由基于平台各类空间信息资源建立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组成。在上述四层结构之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系列数据标准等,保证信息有序、平台建设和运作有章可循。
2.3建设内容
按照平台四层架构的设计原则,平台建设分层进行:
(1)基础支撑层建设
平台采用三层接入组网模型,保障网络环境的高可用性;构建应用服务器、GIS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集群以满足政府与专业部门、社会公众对平台服务的大规模并发访问和协同应用;按照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要求,从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和安全管理四个层面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建设;建设专用计算机机房环境,为计算机、网络和安全保密系统以及各种应用服务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2)数据层建设以覆盖辽宁全省范围125万DLG数据为基础,经内容提取、分层细化、模型对象化重构、符号化表现、脱密处理等步骤,建立地理实体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基于125万DEM数据建立高程数据库;基于25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影像数据库;基于省到村级行政地名建立地名数据库;采集餐饮、购物、住宿、出行等15类信息建立兴趣点数据库,作为平台的数据支撑。
(3)服务层建设
建立平台运维系统、门户系统以及二次开发接口库。其中运维系统实现对多源服务的统一管理、对用户体系的安全管理,通过服务层监控和日志系统对信息资源访问、业务功能调用、系统管理等活动进行记录,及时发现系统隐患、优化系统管理,为平台能够724小时稳定对外提供服务给予支撑。
门户系统是平台资源交换共享的窗口,用户通过访问门户系统可以在线查询、申请平台的各类资源,还可通过服务注册的方式共享自己的资源。
平台还提供二次开发接口库以及开发帮助文档,专业用户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可以在平台基础上快速构建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
(4)应用层建设
基于平台资源建立了两个示范性应用系统:电子地图应用系统和应急服务系统。此外,针对弱GIS需求的用户,平台还提供向导式的应用快速搭建模板,通过配置相应地图资源和平台功能模块,实现零代码的应用系统快速搭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