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至17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深圳召开全国地方电子政务经验交流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德林到会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钟世龙副巡视员作重要讲话,深圳和北京、新疆、海南、浙江、青岛等六个省市电子政务相关负责同志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深圳电子政务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一些经验和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电子政务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2006年,以建设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发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及相关8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进我市电子政务“1415工程”。
2008年,我市启动“阳光政府”工程,发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阳光政府的意见》,重点建设网上审批、网上执法反馈、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监督等五大系统。此外,借助我市特区一体化、加强社会建设等契机,加大基层电子政务工作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当前,我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成效显著,自2007年以来,市政府门户网站连续5年在全国300多个地市级和副省级城市评比中位居前两位,电子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了服务主导、应用深化、集约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近年来,我市电子政务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逐步从以内部政务管理为重点向以对外政务服务为重点转变,从以政府为中心向以社会公众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公共服务信息化,有效促进了各级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我市加强政府网站内容梳理和保障,逐年完善《深圳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目录》,初步形成市、区两级政府、43个政府部门和4类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内容保障目录。网站的信息数量达15万余条,网上办事细分为38大类,行政审批和各类办事事项3835项,同时另为7类特殊人群开通快速办事通道和34项场景式服务。
各区、各部门进一步拓展电子公共服务渠道,强化服务功能,12345等各类政府公共服务电话年接听量超过500万次,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的一站式窗口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信息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广大市民和企业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政府公共服务的方便快捷。
为了提高电子公共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率,2011年我市编制并发放《深圳市电子公共服务指引》,以市民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不同阶段所关心的主题服务进行分类,方便查询,使广大企业和市民了解通过电子政务能办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办,鼓励市民和企业通过网络办理相关事项。
业务协同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以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口,推进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如义务教育就读和免费资格协同审核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空间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地税联合办证平台等,显著提高了政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义务教育就读和免费资格协同审核系统投入使用,中小学生和家庭只需网上填报信息,就能够得到公安、工商、计生、国土、劳动保障、出租屋等6个部门的一站式网上核验服务,核验结果直接反馈到学校,学生家长不必到各个部门开具证明,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居住证信息系统实现了公安、劳动保障、出租屋管理、计生、工商、质监、教育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网上办证成为主要渠道,提升了办证速度,方便了广大办证人员,对居住证推广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深圳国地税联合办证平台实现了一窗受理、一个识别号、一套证件、一套业务流程、一个处理平台、一次处罚的六个统一,纳税人只需在深圳国地税任一窗口进行一次登记,便可实现国地税数据共享,有效降低了征纳成本,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
电子监察全面推广
市监察局牵头建设了深圳市电子监察平台,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在线实时检查和常态监督和实时监控、评估。投入应用后显示出十分明显的作用,推动了施政行为的依法、规范、公开和高效。得到了中纪委、监察部等上级机关的高度肯定,并全国推广。
我市建立综合绩效评估体系,从行政业绩、行政效率、行政执行力、行政成本等方面设定20多个评估指标对市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政府目标管理、部门责任白皮书等完成情况的全程督查,实现了评估的自动化、动态化和数量化,对政府各部门提质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