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检察日报和法制日报分别刊发有关微博反腐的报道。检察日报称,微博已成最新反腐方式之一,尤其在今年,因微博爆料揭发出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据统计,截至目前,仅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以反腐为名或反腐主题的微博就超过800个。记者盘点2011年微博反腐事件,发现除个人在微博上揭露身边腐败行为外,党政机关、公安司法机关也纷纷加入微博反腐的队伍。
而法制日报援引专家观点认为,政务微博可促进抑制腐败。通过微博可以有效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就像“三公”消费,政府部门公开以后,群众才可监督,政府部门才可改进,才可以促进政府部门规范自身行为,努力遏制腐败,改进作风。
两家法制媒体不约而同关注微博反腐,说明微博确实给反腐带来了新变化。检察日报从外部举报的角度,指出微博爆料已成为腐败案件新的线索源。法制日报则从内部公开入手,指出政务通过微博公开,有利于外部监督,从而遏制腐败。不管外部还是内部,微博反腐成功的核心均在于两个关键词:公开和监督。
微博兴起以前,国家早已建立反腐举报制度,公民可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等各种方式举报,很多地方还规定实名举报必须回复。但从运行状况看,似乎远没有微博举报有威力。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以前的举报和微博举报实质是一样的,无非是提供腐败线索。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微博向不特定人群公开,是一对多的;以前的举报则是“私下”的或者说是一对一的。微博的公开性使其将监督机制引入举报的全过程:举报人要承担线索真实性的拷问,办案机关也需要接受是否作为的监督。可以说,微博改变了举报的“隐秘”状态,成功地将公众拉入了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大大压缩了暗箱操作的可能,迫使各种潜规则难以运行,从而显著提高了反腐的刚性和效率。
更进一步追问,网上不少论坛也存在大量举报帖子,也有公开性,为何没有取得微博的战果?这说明微博除了公开性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微博制造和引领大众舆论的能力特别强。换句话说,很多论坛的帖子只能使举报由“一对一”提升到小众知晓的层面,微博却能使其大众化,变成一起公共事件。这样的特性赋予了微博巨大的威力。
从内部讲,政务微博促进遏制腐败,也不单单在于公开,因为很多渠道都能公开。微博的不同还在于公开后能直接互动。这使政府在政务公开的同时,还须面对和回应公众质疑。而质疑和回应并不局限于一个回合,可以反复递进。所以政务微博的开通,意味着政务公开可以在公共舆论下质疑互动。这对减少政务活动中的违规和腐败显然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本质上讲,微博反腐重点不在于微博的形式,而在于其实现了公开和监督的功能。而公开和监督恰恰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有效反腐的基本要求。所以,微博反腐真正的启示是,反腐是否能成功,关键在务实,在能否把这些基本权利和要求落实成真。微博实现了这一点,所以成功了;如果有其他方式能达致这样的功能,相信同样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