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都惊奇地注意到,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展开了强有力的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

  有关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和详尽报道,仍不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迅速传达到中国与世界各地。尤其是国家电视台每天连续24小时播报灾区现况,让全体国民得以几乎同步感受地震灾区无数令人伤恸落泪的悲惨场面,看到英勇无畏的人们正奋力拯救那些身陷危难的同胞……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天灾人祸之后,人们发现最高决策者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更加坚定和明确,其治国理念也更具民本主张和人文色彩,更加尊重民意、关切民生,更加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更具开放的现代意识。

  空前的震灾大救援让中国和世界都看到,整个中国的社会心态开始走向成熟。这种成熟表现为,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团结和仁爱,更加宽容和坚强,更加勇敢和理性,更负责任地面对任何困难与危险。惟此,中华民族才真正永远不可战胜。也将因此更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敬重。

  震灾大救援行动还证明,中国在恢复其经济强盛的大国地位和气势的同时,也正努力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大国气度气节和风范。中国将更大步前进,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汶川一震,举国惊痛!

  从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有关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和详尽报道,一直不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迅速传达到中国与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每天连续24小时播报灾区现况,让全体国民得以几乎同步感受地震灾区无数令人伤恸落泪的悲惨场面,看到英勇无畏的人们正奋力拯救那些身陷危难的同胞……

  全世界的目光都惊奇地注意到,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展开了强有力的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

  “第一时间”的反应 表达的是政治良知

  汶川大地震,顷刻造成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同胞生命不能再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所有国人带向了悲伤与痛楚。

  空前的灾难。十万火急。一切为了救援。

  政府以空前的反应速度、空前的救援规模和力度救援着遭受震灾的人民。

  而“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的是政治的良知。胡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悠悠万事,惟“灾”为大,为了尽快救援那些废墟下的同胞的生命,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正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新闻报道说,在72小时最佳救援期内,救援全面展开:

  10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震灾救援中,不眠不休,连续改写了空运、急行军、兵力投送等中国军事史上的多项纪录;

  国防部称已向灾区火速增派100架运输直升机;

  空军运输机部队超强度出动 挑战非军事作战极限;

  面对高山峡谷,中国空降兵5000米高空无畏一跳;

  震灾发生后立刻飞赴灾区亲自指挥救援的温家宝强调,“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被视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坚定明确

  从唐山地震,到SARS爆发,再到汶川地震,“人”这个字,终于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树立起来了。尽管人们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毫无疑问,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日益地深入人心。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重要性可能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而今天,人们要求从政府的功能、社会的基本结构、公共财政,以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等方面,思考人的健康发展和确保人的权利的问题。人们还要求政府思考如何用一个健康的制度来保障人的权利,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天灾人祸之后,人们发现最高决策者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更加坚定和明确,其治国理念也更具民本主张和人文色彩,更加尊重民意,更加关切民生疾苦。

  “以民为本”是一个深植于中华文化悠久传统的理念。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为君之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后来的重民、爱民,“以百姓心为心”,养民、裕民,“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等,中国先哲的民本论以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为逻辑的必然归结,强调国家应以“保民”、“养民”为最高职责。而高度重视民众的呼声,遵从民众意愿的“从民”,以及立信于民的“信民”,更是古代治国理念的较高境界。

  虽然这些“民本”思想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高根据、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等本质内涵,都有其时代属性,今天皆不可简单套用,但其作为一种“历史智慧”,作为人类历史的共同遗产,又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是滋育新思想的丰厚资源。相信今日之决策者,已经看到立足于国家现实,从时间的纵深度上加以把握的必要。

  人民有权随时了解一切真相

  汶川地震,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对外信息发布的速度。5月12日14时46分,官方就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紧随其后,国内各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是该消息。全体国民顿时对异常情况有了全面了解。这与5年前非典已肆虐流行,却没能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的做法大不相同。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抵达公众,资讯的畅通平息了恐慌,安定了人心。

  汶川地震,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对灾情的公布速度。7.8级的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从人员伤亡到当地损失,官方及时公布的详尽数据举世关注。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据此条例的精神,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是官方的责任和义务。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报道灾情和拯救行动的进行,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新闻封锁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信息处理方式,确实体现了条例的精神。

  《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文章说,比较汶川大地震与30多年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政府信息发布时效与发布方式。中国毕竟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这次大地震尽管让人伤恸,但也在苦涩中让人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中国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

  历史的事实证明,灾情信息为公众所了解,并不会造成有些人预想中的恐慌性社会情绪,也不会干扰应急处置正常开展,而有助于秩序稳定、信心凝聚、合力形成,如果在社会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害怕“什么都公开了会出乱子”,从而选择沉默甚至以谎言应付质疑,则往往会导致谣言泛滥,从而贻误时机,造成本可避免的危害。在这方面,深刻的教训其实并不遥远。由此来看,汶川震灾后的信息公开,当是检验社会是否正迈向成熟与理性的一面镜鉴。

  从唐山地震到现在,30多年间,人们对于灾害的危机处理能力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防灾救灾体系,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SARS曾经暴露了公共卫生的漏洞,雪灾暴露出各级政府应急机制不完善的缺憾,而本次地震前出现的许多预兆,也等待着令人信服的解释。否则我们将对不起那数以万计的亡灵。温家宝在抵达成都开始指挥震灾救援时就要求地震部门抓紧会商,对地震趋势做出科学研判。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即便有动物预感和表现异常,也难以定论,但相关部门至少应对其有足够的警觉。而建立灵敏的地震预警信息系统,是否也应包括搜集动物异常信息,来加强预报的准确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告诉人民呢?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呢?

  在任何一场自然灾害中,防灾减灾的首要一步,都是对信息的掌握和公开。掌握信息,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灾害程度、持续情况,准确评估下一步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而信息的公开,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灾情,关注受灾地区的亲人,向灾区伸出援助的手。

  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更能减少灾难面前的人为损失。汶川强烈地震令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甘肃、贵州、河南、江西、云南等地均有震感。在此背景下,权威信息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各地的公众忧虑,对制度性的信息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待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