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发展,坪山新区进行了空间优化规划,意欲与深圳市中心、惠州等市区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与城市之间竞争与合作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之时,坪山新区承载着深圳城市快速发展与转型的理想于2009年6月30日诞生了。
两年来,作为深圳新30年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地,坪山新区坚持“穷区富规划”的理念,明确了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新兴产业名城、和谐幸福新城、文化创意新城、山水田园新城“五大新城”的战略目标,并从2010年9月开始开展了综合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
上周六,坪山新区管理委员会及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就对《坪山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以及《“智慧坪山”五年建设规划》邀请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许学强、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等10多名专家进行综合评审。
“《规划》编制采用多部门联合共同推进、远近结合上下一致、深入基层多元参与的工作方法,提出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准确、规划指标科学合理、发展策略可行性强,并创新性地对产业园区整合、社区转型、低碳生态发展等内容进行规划引导,为探索‘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积累了经验。”专家们表示。此次的坪山新区综合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化发展空间的创新构想,制定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也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空间优化
构建“一核两轴、一环四带”空间结构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结合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坪山新区“特区的特区,城市的亮点,产业的高地”的新要求,坪山新区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定位:跨越与转型发展的先锋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基地,粤东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中心。
这个崭新的管理区,已经不再是昔日地处深惠交界处的边缘小镇,也不再是以加工制造为主要职能的工业组团,而是深圳“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深圳新的区域发展极”,同时也是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的试点区,推动深莞惠一体化进程中的先行者。
两年的发展,新区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等4大主导产业,但与其他新区或城市相比,坪山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二元化”的管理模式还在街道与社区延续,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及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等诸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让新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何以为继?坪山新区在规划中提出了优化空间结构的做法以适应新发展。
在检讨以往规划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坪山新区综合规划》强调了区域联动、合作多赢的发展理念,构建“一核两轴、一环四带”的空间结构:“一核”即服务主核心,包括坪山新、老两个中心;“两轴”即北部的现代产业发展轴和南部的人文创意生活轴;“一环”即城市公共交通通行环;“四带”即有机联系城市建设区与生态区的生态绿带。
强化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与渗透,转变传统的自然环境保护理念,规划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目标,用低碳生态建设提升城区品质。新区建设将充分尊重山体—河道—生态系统—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根据自然山水划定城市用地分区、提出用地布局指引,将自然环境引入城中,实现自然生态顺势入城、人文生态上山。
综合考虑现状用地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区管制等因素划定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到2020年,坪山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65.51km2,期间,新区还将启动规模为15km2的旧城改造,和更新43个发展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