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原稿专用.gif

  编者按:

  在财政预算公开的问题上,此前公众都是在津津乐道少数个别的地方独创、敢为天下先之举,如广州破冰开启政府网站公开部门财政预算之路、四川省白庙乡基层政府裸账的表率等。2011年,我国可谓是加大了对于财政公开的力度,国家层面对此发布了诸多的政策和要求,以助推财政预算公开的透明度,并要求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公众紧盯98个中央部门的落实动作,在千呼万唤下,除了科技部于4月早已率先公布外,7月份迎来“三公经费”公开高峰,各部门逐批利用政府网站进行公布,截止目前(8月15日),已有95家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只有外交部、国务院侨务办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暂未公布,这宣告着为期1个多月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战即将接近尾声,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的动态更被公众寄托为下一个期待的目标,随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表示将公开,拉开了地方“三公经费”公开的大幕。

三公经费.gif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再次要求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各部门要逐步公开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经费支出。可见,关于“财政公开”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个举动得到了公众的肯定和赞扬,但是从我国中央部门初尝公开“三公经费”的结果看,公开的简单与复杂,公布的勇敢与迟疑,响应的快与慢,账本的薄与厚,内容的粗与细,数据的虚与实……均在公众的期待与质疑中展开。公众纠结于数据上的算计,各单位避开舆论压力周末迎公开高峰,一时间“雾里看花”、“自说自话”、“糊涂账”“缺少回应”、“不够细化”的言论不绝于耳。

  借此,我们应该反思,政府要想赢得公信力,要在财政预算公开的各个方面下功夫,时间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准度、内容的详实度、科目的细化度,各中央部门和地方更应该抛却观望心态,坦诚公开,建立有效的监督、严厉的问责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真正拨开财政预算公开迷雾,提供给公众透明的一本帐。

  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首次公布 公众期待98本透明账

  2011年初:财政部印发了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指导文件。

  3月5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3月8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接受采访时表示,财政部将在进一步细化中央预算编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重点从六方面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

  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今后凡是不涉密的文件,都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不再另行发文。要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特别是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要详细公开。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不过仅为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后于7月15日再补充具体项目。

  5月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

          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比照中央做法公开财政预决算。

  7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要求细化公开“三公”支出。

  7月:财政部强调推进预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7月15日:七部门单位选择临近周末的时间公布,因为周末关注度小,“挨骂”的可能性也小。

  7月-8月:中央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7月掀起公开高潮。

  【1-15】科技部、中国工程院、文物局、全国工商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华通讯社、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档案局;

  【16-25】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科学院、中央党校、审计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电力监管委、民政部、全国妇联;

  【26-35】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监察部、中国地震局、水利部、住建部;

  【36-46】国家安监总局(其中包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邮政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粮食局、国家林业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家统计局广电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

  【47-56】国家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能源局;

  【57-6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务院参事室、国家体育总局、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海关总署、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67-76】国防科工局、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贸促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信访局、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国务院国资委;

  【77-86】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共青团中央、国家质检总局、铁道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宗教事务局;

  【87-95】公安部、国务院三峡办、中国法学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侨联、政协全国委员会。

  8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再次要求各部门要逐步公开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经费支出。

  8月15日:截止8月初,98个中央部门中,除了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和港澳办尚未公布之外,其余部门均已公开。

  8月22日:外交部称"三公"经费涉及国家秘密 今年不公开

  二、北京、上海、广州等拉开地方公开“三公经费”大幕

  1、北京44个政府部门同步公开“三公经费”

  7月21日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的报告》。报告强调,2010年决算审议内容,首次将决算草案细化至款级科目,充实“三公”经费决算数据。【详细】

  8月15日,北京44个政府部门将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开2010年部门财政决算信息,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公”经费包含其中。为了方便社会监督,各部门将同步亮出去年经费账本。值得一提的是,44个部门中除包含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的42个部门外,作为财政预算编制牵头单位和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也主动公开各自花费账目。【详细】

  2、上海公开2011年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7月28日,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蒋卓庆在上海市人大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此会议上作《关于上海市2010年市本级决算及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11年,上海市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国(境)经费预算1.9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85亿元、公务接待预算3.3亿元。【详细】

  3、广州市财政局晒去年“三公”经费 六成花在公车上

  7月28日,广州市财政局昨日率先“晒”出其去年“三公”经费情况,打响了广州公布“三公”经费的头炮。广州市财政局的“三公”消费达350.45万元,近六成花在公车消费上,招待费一年花了76.16万元,比预算超支65.94万元。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透露,市财政局已经发文要求各部门做好去年“三公”经费的数据统计,将在下半年“晒”出“三公”账单。【详细】

  4、陕西网上公开10个省级部门“三公经费”

  8月4日、5日,陕西省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等10个被列入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单位的省级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数。此前的7月23日,陕西省财政厅公布了2010年陕西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汇总数据。据悉,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以来,陕西省继北京市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详细】

  5、浙江温岭市16镇、街道晒三公经费 22部门预算同步网上公开

  5月16日,浙江省温岭市11个镇和5个街道的2011年预算全部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16个镇(街道)全部公开了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详细】

  6月15日、16日,22个部门预算同步在温岭人大网上公开,同镇(街道)一样,对于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三公”经费,22个部门全部予以公开,主动回应了民意呼声。【详细】

  三、公众期待“三公经费”透明度 盼望公开更制度化

  1、“三公经费”数字笼统 “敢”公开更要“细”公开

  对公众而言,希望看到更多部委公布翔实的“三公经费”账单,而不要笼统地公布几个数字了事。“三公经费”公开的关键,是所公布的科目要细化。我国预算科目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公布到“类”和“款”,具体的各种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应当公开到“项”甚至“目”,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让公众一目了然。【详细】

  2、政府网站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措施与策略

  要积极推进和深化政务公开,适时推出政府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是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政府网站、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具体推进策略,来呈现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覆盖广、有特色、成效好”的良好局面。【详细】

  3、专家称未来“三公经费”公开重在完善制度

  鉴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公众监督只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比较有限。总的来说,要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还是需要制度化,落实到制度层面。“三公”经费公开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应充分认识到后续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契机,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早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作出贡献。【详细】

  四、国内外8样本寻找财政预算公开民主之路

  1、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从“国家机密”到“网上公开”

  国脉电子政务网通过对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推开财政预算公开之门,寻找财政预算公开“样本”从“国家机密”到“网上公开”的民主之路。【详细】

  2、聚焦八国预算公开:透明即是公信力

  国脉电子政务网特别企划政府预算公开样本之“他山之石”,总结了美国、南非、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英国等国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的相关举措。【详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