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两化深度融合的理解

  两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实现彼此交融。

  从范围来看,两化融合将向地市、区县、产业集群、园区等基层单位延伸。从行业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大类行业向各自细分行业扩展,并从工业扩展到生产性服务业。从领域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领域延伸。从层次来看,两化融合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将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更多新兴业态。从应用来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信息化从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应用发展。从智能来看,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更高,涌现出一批“智慧企业”,“智慧行业”、“智慧产业”。

  如果说以前的两化融合只是把两种物质搅在一起,产生“混合物”,那么两化深度融合将是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

  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地方政府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两化深度融合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认为,就一般意义上的两化融合来说,其本质是需求牵引,即工业化需求牵引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驱动工业化的进步。而两化深度融合则要在上述融合基础上促进并解决两化相互依存、渗透与牵引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品在设计、制造、集成、控制、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全面信息化,以及这样的信息化对信息技术发展本身的支撑与促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深度融合是无缝式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成为一体,互相推进,而且在此过程中无法分出哪一部分是工业化,哪一部分是信息化,这才是最高境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认为,我国两化融合进入了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在技术上,两化融合从初级的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初步的集成化应用,再向更高级的集成加协同方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上协同设计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在产品上,从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和提高研制水平,发展到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因而具备更高的附加值。在管理和业务流程上,从初级的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发展到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和企业业务的重组,甚至发展到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效益上,从初级的降低单个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战术层指标,发展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战略性收益,并通过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透明的及时信息服务,提高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在国家层面,从初步的鼓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发展到全面推进企业、行业、区域的两化融合的试点和示范工程。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到鼓励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软件的做大做强。两化融合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更加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他认为,做大做强国产工业软件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认为,高端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两化深度融合旨在形成由信息化支撑或催生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其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升级,其本质是让企业更多地依靠信息资源,使工业体系知识化、智慧化、高端化。深度融合是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应用出发,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企业级两化融合的目标指向为创新、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而全球化、平台化以及向创新型和效率型方向转型,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