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骏
互联网承载着网络社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网络不安全、不良信息泛滥和网络犯罪的风险。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相似的难题:既要按照开放原则大力发展互联网,又要防止互联网被不合理滥用。互联网的内在特性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建立新的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骏。
互联网的特性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传统的权威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规律,需要改进和完善。请问传统的权威管理模式有哪些特点?
马骏:我国互联网沿用了以政府为主体、以业务许可制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以规范为主要目标,较少考虑互联网的发展问题;以政府为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基本思路是制定管理办法,实施事前审批和事后处罚。行业管理部门很少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总是将自己视为管理者,将网络参与者视为“规范对象”;以业务许可为管理基础。
由于互联网上从业者数量众多,行业管理部门试图利用业务许可减少监管对象数量,提高从业者素质,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已经成为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主要手段。
中国经济时报:互联网的特性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哪些挑战?
马骏:互联网有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快捷性、匿名性等特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对传统管理模式形成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在:一、未经许可的业务大量泛滥。虽然行业主管部门只给少数网站发放运营牌照,但经营相关业务的网站数量却节节攀升,多数网站无照经营。互联网企业数量众多,监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实施许可管理的成本高、难度大;企业失败风险高,大量微型企业以较小成本在互联网上创业,根本没有实力去申请遥不可及的牌照,等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考虑牌照问题;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处罚对大量的微型企业基本失效,即使关闭网站,企业只要拷贝数据和换个域名即可重新开业;网站搬迁容易,一旦国内管制过严,大量微型企业就会将网站搬到国外,国内监管部门鞭长莫及;业务边界模糊,融合性业务层出不穷,主管部门之间难以划清界限,企业可通过创新回避监管。二、互联网创新受到抑制。互联网创新的主力军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谷歌、推特、脸谱等大批创新企业迅速发展,不断挑战传统的产业巨头。我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少数牌照常常颁发给大型企业,特别是相关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下属网站。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业务牌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在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中,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创新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政府有限的资源难以应对互联网无穷的新变化。为应对互联网上不断增加的违法经营现象,监管部门通常采取“专项治理活动”予以取缔。由于互联网上网站数量众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而监管部门资源有限,行政程序反应较慢,行业监管常常严重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如果不能建立网络治理的长效机制,监管部门只能被动成为“救火队”。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马骏:基于互联网的内在规律,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就要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从传统的权威管理模式向新的共同治理模式转变是系统性的变革。包括:目标从“规范为主”转变为“发展与规范并重”,治理主体从“政府”转变为“所有参与者”,手段从“法律法规”转变为“法律法规、协商、自治、自律”等多种方式,机制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横向协商”等多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