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门户是政府基于网络向公众提供政务、事务、商务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是创新政府工作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形象的说,城市智能门户是一个AnyCall系统,即:Anything(可集成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面向公众的任何应用服务);Anyway(支持最广泛的终端访问,如PC、手机、触摸屏、有线电视、电话等);Anywhere(可在家庭、办公场所、社区、商业网点等任何地点或是移动中实现接入访问)。概括的说,城市智能门户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它集中承载着“智慧城市”在面向公众的信息化应用领域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1 城市信息化应用服务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第三方在面向公众服务领域已开发并提供了多项政务、事务、商务信息化应用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公众的生产和生活。但就服务的效能和效果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服务的分布呈离散状。如各类涉及查询、办理、缴费的应用服务几乎都分属不同系统,用户的任意一个事项办理,都必须查找并登录特定的网站。二是跨部门的应用服务亟待开发。由于现阶段部门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尚未完全建成,使许多社会需求迫切的跨部门联动应用,还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如涉及户籍、社保、个税、房产等多部门联动的购房资格查询系统。三是支付体系尚不健全。几乎所有的应用服务都会涉及支付环节,但当前很多应用服务都存在着支付方式手段缺失或不健全的现象,如许多网络订票系统,仍需用户窗口支付。而交通违章罚款缴纳,则限定了只接受特定银行的网上支付。四是交互体验不佳。通常,所有的应用服务在登入时都需身份认证,而这些应用服务所处系统的相互隔离,使用户在登入每一个应用服务时都不得不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而同一用户为不同应用服务所设定的登录信息可能不同)。此外,对于不同应用服务中同一基础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等)的重复填写,也使用户感觉不便。五是访问(接入)方式单一。目前,各应用系统主要接入方式只是PC。
2 城市智能门户的建设目标
针对当前城市信息化应用服务存在的不足,从需求角度来看,城市智能门户建设应重点关注的是:各项应用服务的集中度和用户使用的便捷度(即系统的智能度)。因此,我们认为在城市智能门户的建设中应以如下任务为主要目标:
(1)所有面向公众的政务、事务、商务应用服务(无论是单一部门应用还是跨部门应用),应有尽有,且整合在同一站点;
(2)涉及支付环节的应用服务,采用统一的支付接口,该接口应能支持兼容包含市民卡在内的各种支付方式;
(3)良好的交互体验,可实现单点登录,系统能够记住“我”是谁,“我”能够做哪些事,涉及“我”的基础信息在不同的应用服务中都无需重复输入;
(4)支持PC、手机、触摸屏、有线电视、电话等多种访问方式。
3 城市智能门户规划的出发点
本着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原则,我们认为对城市智能门户的规划应立足于如下出发点:
3.1把握支撑平台与应用服务的关系,以支撑平台的建设为核心要务
基于SOA的架构理念,智能门户应由支撑平台和其上模块化的应用服务构成,应用服务的数量可随需求无限扩展,形象的说,平台与应用服务是路与车的关系。因此,城市智能门户建设的核心要务应是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支撑平台,并发布相关接口标准,使遵循接口标准的各项应用服务都可便捷的部署其上。政府应致力于平台的搭建,各项应用服务的提供则可依托职能部门和社会第三方。
3.2应用服务的建设应以整合为主,避免重新开发
对于当前已有的应用服务,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业务应用服务(如交管局车辆违法查询系统),应寻求以远程调用、不改变其业务流程、不介入其运行维护为切入点的解决方案,避免重新建设。
3.3充分发挥已有公共基础项目(市民卡、数据中心)的作用
概括起来,市民卡包含两类功能,一是身份识别功能,如它记录有用户身份证、社保、医保等专有帐户的标识信息,显然,水电气账号、车牌号等各类标识信息也能纳入其中。二是支付功能,市民卡不仅有自身的小额支付体系,还集成有银行账户,具备银行卡的全部功能。借助这两类功能和100%的覆盖率,市民卡在智能门户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处于公共场所的访问终端(触摸屏)可以配设读卡器,使用户在无需手工输入身份、账户信息的情况下,仅通过刷卡就能完成各项查询、缴费操作。而各地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体系则无疑是智能门户中跨部门应用服务开发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