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城市经济、科技、生活方式、人居环境等社会要素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机构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趋时,就必然要分析城市的发展规律;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必然会重视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研究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而是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正因为此,当我们需要历史地看待城市发展的问题时,就必须要了解城市的发展阶段;同时,厘清城市各发展阶段的特征,掌握其特征转变的内因,也有助于我们科学客观地推衍城市发展更高阶段的形态。
一、城市发展的历程
“城市”是与“乡村”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呈重大差异而相对立、相区别的一种人类聚居生活的社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城市又铭刻着时代的烙印,不同时期的城市,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回眸历史长河,这些特征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一)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纵观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综合中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迄今为止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⒈以“城墙”为标志的上古城市
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夏王朝的筑城作邑。早期城市作为统治集团聚居、国家机构存在及其军队驻防载体的社区,为适应奴隶社会和后来封建社会统治集团的统治需要,以“城墙”作为其主要防御体系,这一特征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⒉以“集市”为标志的中古城市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当商品交换由偶然发展为经常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贸易的活跃成就了城市的繁荣。据文献记载,我国唐代长安的东市有铁行、笔行、肉行、善卜者、卖胡琴者、赁驴人、琵琶名手、印刷业、酒肆、饭馆等,分门别类多达220行,而且各行业的经营都具相当规模,足见当时市场的繁荣。这种大规模的集贸市场并不仅见于中国,同一时段的巴格达、伊斯坦布尔、罗马等域外城市亦如此。
⒊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城市
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浪潮。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问世,随之,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同期,电讯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电报、电话相继问世,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
在电力广泛应用的“电气时代”,新兴工业迅猛发展,商品不断丰富,经济日益繁荣,市场不断扩大,人口迅速聚集,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以英国为例,资料显示,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为50.2%,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1911年,城市人口比重高达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