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关键词的背景下,党政部门和官员越来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使党政部门和官员们亲民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传播及时、沟通便利的网络成了连接百姓的重要通道,这给我们的政治生活和网络生活增添了不一般的色彩。
近年来,各级党政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开设博客、参与论坛交流、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问计于网民的新闻不断。譬如,江苏省宿迁市主要领导及市12个部门的“一把手”开通实名博客;海南省临高县县长一头扎进互联网论坛,不穿“马甲”与普通网民聊天;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委书记、省长致信网民欢迎“灌水”“拍砖”,均引发网民普遍叫好。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深圳腾讯公司总部调研时,欣然接受了腾讯公司赠送的QQ号码(网民把这个号戏称为“QQ广东第一号”)。消息传开后,网民们异常兴奋,纷纷欢迎新“Q友”,更有网民向这位新“Q友”建言献策。
在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2亿(不到7个人中就有1个是网民)且还在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谁也无法阻挡汹涌澎湃的网络大潮。党政部门和官员借势网络,让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官员之间搭建了一个政策与民意互动的通道,这是顺应形势的明智之举。但利用网络要源于真诚,不能走形式,也不应抵制不同声音,对网民和网言网语应有一个真诚、宽容、开明的心胸。党政部门或官员利用网络亲民,亲民是内核,网络只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对待网络手段的问题上,当前存在着把网络当“时装”的不良倾向。何谓“时装”?就是最新的、最前沿、最时髦的衣服。有一种人对网络嗤之以鼻,不愿与之为伍,甚至采取堵、盖、封的办法抵制网络。前些时候,陕西省绥德县某领导曾感叹“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这种把网络视为新潮异己的态度显然是落伍的。还有一种人只是把网络当做亲民的“时装”,穿在身上走几场“秀”,博得一阵掌声便作罢了,这种现象比前者更为普遍。
互联网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车,也是服务民众的新平台。不排除有个别党政部门或官员利用网络渠道亲民的做法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应景走走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打算利用网络渠道集中民智、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解决民忧。我们注意到这些现象:一些花巨资建设的政府网站,本应是与民沟通的很好渠道。但是建成后由于没有很好的管理,留言板只见留言不见回复,电子信箱只管收信不管回信,网页内容陈旧甚至无法打开。有的官员博客上的文章要么是工作讲话,要么是文件公告,或者因工作繁忙长时间不做更新。至于参与论坛沟通的官员,多数也只是热了一阵子。总之,这些亲民的渠道犹如落伍的“时装”,已经沦为一个摆设、一种历史的记忆。
我们不愿意在为党政部门或官员的网络亲民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又总免不了担心只是“一阵热”。我们期待更多的部门和官员加入到网络亲民的行列中来;我们更期待党政部门和官员要坚持不懈地做到网络亲民,促进政治文明与网络文明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