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月谈记者与一些官员谈论网络对他们生活、工作影响及对待网络的真实心态时,有的避而不谈,有的因曾陷入“网络言论风暴”怕谈,有的则因“网络问政”尝到甜头侃侃而谈……既爱又恨、既恋又怕是当前官员们对待网络的普遍心态。
爱网络怕是非,一些官员很矛盾
如今,作为有知识、有身份的官员群体,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几乎没有了,许多人一天也离不开网络。但是,利用网络微博等开展工作或与网民探讨公共话题,还属于少数官员的“吃螃蟹”之举。记者采访发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监督产生的威慑力令其有些“敬而远之”。
近年来诸多的网络热点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往往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在监督方面更是一时风头无二。比如,官员因一句触犯众怒的“雷语”就可能遭到“人肉搜索”,仕途大受影响;一张“天价香烟照片”一上网就拖出一个贪官;一份“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被网上传播后,几名干部受到纪律处分……
江西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一个多月前就因一句雷人语陷入一场“网络风暴”,这使他面对记者关于网络的采访“避之唯恐不及”。2010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在其微博上发文,称其与陈在饭桌上交谈时,陈一句“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令其顿时“离席而去”。此博文发表后,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一时间陈晓平面临“千夫所指”。于建嵘说,网络时代,地方官员不能再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说:“三种官员最怕网,一种是不太干净、心里不坦荡的;一种是不敏感、不称职的,话都不会说,常说粗话的;一种是网络运用不熟练的官员。”他认为,现代型干部应是开明、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应用互联网的。
江西省委宣传部网宣办主任刘浩则认为,两类官员最怕网络,一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党政领导,怕的是一旦“失火”,“灭火”不及时而造成负面影响,引起上面领导的不满;同时也怕自己被网民盯上,一旦如言语不当等被关注甚至被“人肉”。二是负有管理网络之责但经常感觉力不从心的文化宣传等部门官员。
网络成为新“秀场”,坦荡官员不怕骂
然而,也有不少官员在网络上“如鱼得水”,微博、博客等成了他们的新“秀场”。如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博客“医生哥波子”,其内容因常涉及医疗领域尖锐问题而备受关注和争议;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更是一位“网络红人”,其不论是网络还是实际工作中经常能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网络热点。
在江西,也有一批基层党政领导在网络博客尝到了“网络问政”的“甜头”。2008年7月至今,江西省有70多位县长、县委书记先后实名开博,他们开博的初衷是“问政”。
2010年12月16日,江西评选出十大网民最喜爱的“民生博客”,全南县委书记李恭进的博客就是其中之一。李恭进说,博客能迅速及时地反映民情民意,这对我们的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很有好处,开博后,感觉县里的信访量都下来了不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群众免去了受打击报复的顾虑,官员也减少了当面冲突的尴尬,双方可以直接、灵活地解决问题。因此,我还鼓励乡镇干部通过网络这个手段和形式去解决与百姓的问题。”
针对一些官员怕网的心态,李恭进说:“行得正、坐得稳,心中无敌就能无敌于天下,自己不倒谁都打不倒。有了监督,我们公平公正透明做事的底气更足了。当批评不需要在伪装下进行时,我们的民主氛围才能形成。”
上栗县县委书记刘建萍的博客也是其中之一。刘建萍说:“现代干部不能回避网络,必须主动迎接并为我所用,要勇于面对复杂的问题、承担各种压力,要经得起群众‘拍砖’,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当前,政府决策经常在网上受到质疑,但我们是接触一线的基层干部,在一些地方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我们靠着良心、党性去坚持,没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