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深圳网络风云 凝聚变革力量

  “30年后,人们在问:深圳的改革是否走到了尽头?”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一篇题为《深圳,改革之问》的网文激起网络舆论浪潮。投下这枚“深水炸弹”的作者,8年前,曾以《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引发更大的冲击波。

  在激辩中汇集民意,在交锋中凝结民智,在协商中动员民力,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无数个“第一”的深圳,来自民间的舆论力量通过互联网不断迸发激荡,绵延不绝,成为深圳改革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

  “在‘唱衰’声中高歌猛进”

  《深圳,改革之问》长达万言,作者呙中校,35岁。11年前,当他到深圳来找工作时,早晨在火车上醒来首先听到的是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

  但他献给深圳的并不全是赞歌,也有言辞犀利的诘问。

  呙中校用“搬石头”形容过去30年来的改革,“深圳在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石头都搬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差不多都是‘顽石’了,要么是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成为改革的瓶颈所在;要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等”。

  “深圳特区之‘特’,一个显著特点是,有些改革中央没有批准,深圳也抢着动起来了。但是,到了21世纪,深圳的改革都希望得到‘准生证’,然后小心翼翼把孩子生下来”。 这篇网文一发表,就被网友争相转发,成千上万网民加入讨论,“如何续写深圳高速发展的传奇”“如何让市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温总理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深圳如何能走在前面”,话题不断延伸拓展。

  “没有挨骂让我有点意外。”呙中校说,“网上不少真知灼见都透露出对深圳的热爱与关切,这表明已有一股成熟、理性的公民力量在推进社会进步。”

  8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境况。当时,在一家证券网站工作的呙中校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络论坛上发表《深圳,你被谁抛弃》,从深圳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北移上海的传闻写起,表达了“深圳将被抛弃”的忧虑。“一石激起千层浪”,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社会舆论哗然,有人指责他“唱衰深圳”“抹黑和打压深圳”,甚至说他是“上海派来的间谍”。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展示出胸襟的博大。当时深圳市主要领导不仅没有对他压制,反而于2003年元月主动约请他见面恳谈,评价他说,“因为深圳情结,为情所困,又为情所驱,所以仗义执言,对深圳发展建言,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

  “当时我们在一个大圆桌边坐着对话,市领导只带了一个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旁边都是媒体。”呙中校回忆说。随后发生的事情更让他始料未及,当年7月29日,国务院调研小组特邀他和另一位网友金心异参加深圳问题研究座谈会,并将他的报告带回北京。

  这次座谈与会见,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参政议政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有海外媒体评价说,这起事件“终结了网络灌水只有调侃和宣泄的浅层次价值的命运”,开创了中国网络问政的先河。 但这不仅仅是呙中校的“殊荣”,在互联网这个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的虚拟空间中,“说真话、办实事”日益普遍,虚拟与现实的交集日益扩大。令人振奋的是,网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政府在仔细倾听。

  “历史已经证明,深圳没有被抛弃。”呙中校说。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向纵深推进,“特区”不再像从前一样享有“特权”,但近十年来,深圳在高科技产业等领域默默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能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傲然挺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