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能力是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和必要成本,能力和透明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任意夸大透明是有害的。”
在近日召开的“预算公开背景下的部委财务管理研讨会”上,中国人事科学院吴江院长作出以上表述。
吴江院长认为: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必须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目标,逐步探索政务公开的方式和手段,要充分估计透明度的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这将是长期过程,我们22年才做到这种程度,再有22年都不为过,绝不能想5年、10年就能做到什么程度。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能力,扮演好政府在治理中的角色,所以要进行能力重构,应该加强政府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要加强社会的回应能力,加强规范和规则的供应能力,及时提供规范和规则,并且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增强良性互动,从技术上解决问题。
吴江院长还认为,政务公开使政府面临六大的挑战:
一是公平和效率的冲突更为严峻。越透明、越公开,效率势必受影响,维护的是公平,影响的是效率,怎么解决平衡问题?
二是政府之间的能力竞争更为激烈。公开就是比较,一公开才有比较,随着政务公开的发展,政府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地区之间甚至一个司一个处之间都会发生比较,比较过程中有绩效方面的,也有规范性方面的,对政府各部门的压力更大。既可能会成为动力,提高素质,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误区,特别是在网络之上,这种误区会更大,什么误区?数字误区,从GDP到各项工作都量化,老百姓看了数字以后要么来气、要么痛快,实际上是很大的误导,不能完全量化,现在为什么搞政绩工程,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
三是政府的公信力全面受到质疑。可以说越公开公信力越下降,已经成为定律,全世界都是这个定律,都碰到公信力在下降。要恢复公信力,有时候很简单,少公开点东西,鱼缸效应,你是金鱼,大家观赏;你要是蟑螂,大家一看就完了。各个利益集团从不同需求当中挑毛病,挑毛病的多了,公信力就下降了。
四是行政管理的政治风险成为常态。现在所有的行政管理的事情都可能会上升为政治化,因为你一公开,很快就会上升为政治化。
五是网民的自组织形态构成的无序威胁。政务公开一定要考虑自身能力,一定要考虑是有序政府,民主是好东西,如果是无政府主义就不是好东西,今天的自组织现象毫无疑问是在无序状态下,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更大难度。
六是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的挑战。网上的人肉搜索都是涉及很多宪法需要保护的权利问题。
健康良好的透明制度应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能够清楚地说明政府资源都被用在了规定用途,包括现在的财政公开,包括预算,公开的目的就是能够清楚的说明政府资源被用在了规定用途;二是能够向公众展现政府行为合法合理、运转有效、尽职尽责。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则从西方国家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预算公开的技术操作、保障机制角度发表看法,王院长认为:近年来,“透明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原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今年,我国在政务“透明度”方面已经做了诸多工作,但是距离真正的“透明度”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做好“透明度”工作,基于两个层面,第一、要有政治支持;第二、涉及技术层面,即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财务报告制度和预算报告制度。
包括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商务部等20多个中央部委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财政部相关专家专门从预算公开与财政改革的关系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以改革促公开、以公开促改革”是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有效措施,包括积极推进预算透明法制环境的建立;充分利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成果,全面明晰地反应政府收支情况;尽快实现政府预算信息的全面公开;逐步改革预算审批方式和审批内容,真正实现民主理财、科学理财。
商务部相关财务负责人则从自身实践角度交流了促进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经验,并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统一衔接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部信息公开,从而推动预算编制、审批规范科学的先进做法。
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专业供应商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副总裁张纪雄则从我国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面临的环境与出路角度,介绍了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管理、提升预算公开能力的方法与思路。张总认为,做好部门预算公开应该从精细化预算管理开始,其中涵盖了政府资金运动全过程管理,如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面向主管部门的综合计划财务管理等。
“预算公开背景下的部委财务管理研讨会” 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与国内最大政府财政管理软件供应商用友政务公司联合举办,来自国家财政部、中央财经大学、商务部、外交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的50多位部委财务预算管理负责人及专家参会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交流,并一致认为:预算公开是政务公开的核心内容,但客观上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科学、有序地推进,但加强各部委预算管理能力和推行电子政务应用是做好政务公开的前提和保障。